国土资源学院

思政案例

《土壤学》-实践出真知

发布者:《土壤学》-实践出真知  时间:2017-06-16 22:04:10  浏览:

实践出真知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园艺、园林等

讲授课程:土壤学

讲授章节: 绪论 土壤肥力(第二节)

切入点:土壤的肥力四因素包括水肥气热,从17世纪开始,水和肥两个因素就由国外的研究者提出来。随着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我国的科学家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水分、养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 4个因素的综合。土壤热量的提出,是科学家从农民的生产中的“冷性土和热性土”的判定中得到的。因此,土壤肥力的内涵更完整。

讲授目的及效果:马克思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说“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都阐释了“要重视实践,并深刻理解实践是理论之源”,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科学院侯光炯院士对土壤热量的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科研精神,领悟科学的内涵。

 

土壤是农业的生产资料和基地,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20世纪初,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同时地、不断地供给植物矿质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到此为止,土壤肥力还是二元论,即水分和养分。

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深入到农村,发现农民评定土壤类型的标准主要是热性土、冷性土的差异,而冷、热是太阳辐射热不同所引起的。大量田间测定结果表明,肥沃土壤的土温和胶体活性的日变化都比较小,瘦土则相反。于是他把农民的“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经验上升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通过大量测定数据,提出土温是产生土壤生理功能的唯一动力,太阳辐射热是土温最丰富的能源。由此,完善了我们现在土壤学课程中的土壤肥力概念,即土壤肥力是土壤水、肥、气、热的周期性时变化和植物生理作用周期性时变化谐调的程度。进而提出了培育土壤肥力的新途径—改造环境与改造土体相结合。侯光炯坚持从生产中找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检验。他所进行的各项研究课题,无一不是紧紧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

从侯光炯先生的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精神可以看出,只有从生产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科研创新思路,只有把科研用到生产中,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Copyright ©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河北保定灵雨寺街289号      邮编:071001